百慕大的红月亮日记五则——粉丝头条网

toodd 阅读:2 2025-10-27 10:41:01 评论:0

特约撰稿| 陈保平

 

 

2025 5.25 晴

从波士顿飞到百慕大约两小时。入住的酒店在哈密尔顿。走上台阶,可以俯瞰皮茨海湾和汉密顿港。沿岸有高高的棕榈树,浓密的树丛。有一种从未听到过的鸟声,像蝉一样鸣叫。门童穿粉红色西装短裤,肤色黝黑,他们满面笑容,弯腰迎客。柜台小姐也彬彬有礼,只是一遍遍打招呼,房间尚未收拾好。所幸是这家酒店从大堂到走廊,包括楼梯转角、住房走道,挂满了世界名画。有毕加索、达利、奈良美智等等,包括达米恩·赫斯特的《桉树脑》、安迪·沃霍尔的《卫冕女皇》。 转身又见二楼拐弯处挂着蒙克的《呐喊》,真是让人大吃一惊。我找到服务员问:这些都是原作么?她说,这里的300多幅作品,除有几幅写编号的是有限印刷,都是原画。我问谁收藏的?她说,我们酒店老板自己的呀。“你们不装探头么?”她笑笑说:“很少”。我忽然觉得自己的问题有点傻。

没想到,之前对百慕大的好奇,竟一下被你无法抗拒的现、当代艺术震住了。被这个藏主对艺术瑰宝的豪放震住了。那个发现百慕大的西班牙人故事呢?那些遇海难爬上百慕大建城的英国人故事呢?还有那些从加勒比海、南美运过来的黑奴故事呢?世界上有1500家保险公司为避税在这里注册,我想这个老板一定买了巨额保险。

 

2025.5.26 多云

今天一早就去了圣乔治镇。那里有许多彩色小屋,以白色居多。小巷保留着当年的弹格路,有许多奇花异树,拐个弯,就可见海景、沙滩。历史这样记载:1609年,乔治·萨默斯率领的“海洋冒险号”在前往弗吉尼亚的途中遭遇风暴,船只在这里附近搁浅。船上的幸存者们利用打捞上来的物品和当地的雪松建造了两艘新船,并在百慕大停留了一段时间。1610年,大部份殖民者继续前往弗吉尼亚,但有少数人留了下来,成为了百慕大的第一批定居者。这个小镇是百慕大第一个定居点。现在,它成了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参观了建城者摩尔博物馆、门口有他的塑像。还看了最早的教堂、最早的印刷作坊等。我发现,在许多展示中都有意无意显示对黑人的关注。如教堂中介绍了一位教士,因他为当地黑人传教而被判六个月监禁。出狱后,他在教堂里做了个监狱的铁栅栏窗以作纪念。在教堂的后院,有一块黑人仆人墓地,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资建。数百年来,教堂不能埋葬黑人。圣乔治镇的许多场合黑人也不能进入。那个印刷作坊的排字工人、印刷工人也都是黑人,他们生产了百慕大第一份报纸。

那个家庭博物馆的讲解员很有意思。她叫杰妮,70岁左右,身体壮实,穿一件宝蓝色工作背心。我们刚进去时,她板着脸嘟嘟囔囔。我听出来她意思进内室要另收费,每人5欧。付了钱后她就主动带我们参观。那些家具、餐具、灯饰与我们在罗德岛小镇看到的相似,属新英格兰式风格。她似乎感觉到我们的不屑,突然领我们到后面,打开后门说:“你们看,这里是我们积雨水的地方。”说着,她打开一块一米左右的大板,下面有个大池,里面的水很清澈。她又抬头示意屋顶上一条条白色横纹,然后指着最下方的斜纹说,水就从这里流下来。她说这是百慕大人特有的储水方式,百慕大家家户户屋顶都一样。我问,现在还用么?她点点头,很肯定地说用的。“过去没有水管,主要就靠雨水。30年前,建了海水变淡水工程。但价格贵,许多家庭都保留着这样的水池。”我随便说了一句:“有钱人家可能就不用了。” 她愣了一下说“是的”。百慕大至今许多人家还用洗东西的水冲马桶。但阶层问题总是有的,没有改变。她说她随在英国皇家海军舰队工作的父亲来这里。六十多年了,一直在说平等什么的,但没有改变。“嘴上说说而已。也许我们自己也是不由自主的一部分。”停顿了一会她又说:“真正改变很难的,可能要几代人。”

晚上回酒店把昨天没看完的画看了。其中有一对夫妇叫 Christo and Jeanne_Claude的,以包装艺术著称。学艺术的女儿说,其最著名的作品《环绕群岛》,是用粉红色聚丙烯织物包装了迈阿密的11个岛屿。从远处看,像粉红色的云彩。

 

2025.5.27 小雨转多云

去了蓝洞。一个钟乳石构成的地下岩洞,也属百慕大打卡地。从买票、分组、等候、领队带入、导游讲解,都井然有序。黑人园丁、保安也彬彬有礼。外面是英式草地,有修剪如塔的树。等候者可赏花观草。进入洞内,灯光设计特别柔和,没有五光十色。导游也不说那块石头像什么,只告诉你那些垂吊的钟乳石,一万年只长几厘米。你凝视它,会想到人生之短促不是比喻。发现蓝洞的是两个孩子。100年多前,他们在附近打板球,球打偏了,他们去找球,发现了这个洞。导游会突然把灯全关了,让你体会那两个孩子在微弱的光线中发现这个洞的惊叹。我想,当年那些遇海难爬上岛的英国人,是不是也发出过类似的惊叹。

下午去了酒店所属的一片私人海滩。月牙形的小海湾,远山晕晕。看到了粉红色沙滩、纹丝不动的海螺。

 

2025.5.28 多云转阴雨

上午去百慕大玫瑰园寻找中国玫瑰。据说这里有上百种玫瑰来自中国古老月季。我找到一株牌子上写着“Fabvier”的花,1832年来自中国。可能是最早的吧。陈丹燕说应该是当年东印度公司从广州海运过来的。带我们来找玫瑰园的出租车司机,祖上是苏格兰人,母系中有一位是当年那条英国船上被解放的女奴。他说他们家族在这里生活了300多年。现在百慕大总共65000居民,他们家族就有1500人。“不管你到哪个行业,饭店、商场、银行,都能找到我们家亲戚”。他说这个话时有点得意。他有一张热情、坦诚、棕色的脸。

玫瑰园里有块小草坪,可以坐下喝茶。对面有一栋红砖老宅在修理。脚手架上三个肤色黝黑的工人,爬上爬下,身手矫健。如果你看着他们,他们会招手与你打招呼。旁边是当地的历史文化中心,屋子不大,好像是个研究机构。底层有个陈列室,搜集了一些最初上岛者的照片,他们的箱柜、油灯、立钟等。也有一些油画,颜色已泛黄。反正看过的博物馆,通常就是讲英国人在岛上的开创、建设。

晚上,我与太阳去哈密顿街逛每周一次的集市。沿街都是小吃、小商品。海边搭了个露天舞台,台顶上飘扬着一面很大的百慕大国旗。旗帜的一半是英国国旗。四位黑人表演者边弹边唱。台下还有一群打击乐者,特别是那个鼓,敲得如急雨般响亮、明快。观众也跟着鼓声摆动起舞。这大概是我看到最具百慕大特色的文化了。

回来的路上,太阳看到棕榈树后硕大的月亮,红色的。她拿出相机拍了好几张。其实是个上玄月,它的阴影部分呈暗红色。但在黑暗的天空中,它依然圆满。

 

2025.5.29 多云

一早就叫“Uber”去机场。百慕大的物价堪比纽约。我们早晨一般都是买好面包,喝房间里的咖啡。

司机又是一位非裔的中年男子,带一顶鸭舌帽。上车时他有点沉闷,帮你装上行李后就不说什么话。车程有点长,太阳与他聊百慕大历史,他其实蛮友好。说历史虽然都这么写,但未必都是真的。他说英国船遇难的逃生者爬上来时,曾得到当地人的救助。他说这是最近的说法。我当时很吃惊,问:“这是真的么“?他迟疑了一会说:“我无法证实。”然后他告诉我们,他想让女儿去读书,她想当护士。但他老婆不同意。他说他在美国读过书,认为教育才能改变本地人的命运。他要继续做他老婆工作。

我在候机厅的网上查了资料,有这么一段:尽管官方历史认为百慕大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无人居住,但当地的居民,特别是圣大卫岛( St. David’s Island)的居民,常常提到他们的祖先、包括被从美洲大陆带来的原住民,这些原住民在17世纪被作为战俘或奴隶带到百慕大,并在岛上定居,一直生活到今天。其实仍没说清楚这是“海洋冒险号”出事之前,还是之后。

百慕大真是一个谜。但有一个事实是确凿的,百慕大现在67%的人口是非裔。

登机了。

 

摄影 | 陈保平

手绘插画 | 慕容引刀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