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峰会彰显合作新格局,“宝腾模式”成为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注脚|界面新闻

toodd 阅读:2 2025-11-03 15:16:03 评论:0

在刚刚结束的第47届东盟峰会期间,一场看似简单的汽车成果展示,却成为观察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汽车产业重构的绝佳窗口。10月2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与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共同参观了吉利汽车与宝腾最新的合作车型,全新宝腾Saga和宝腾e.MAS 5。

这两款车型选择在此次会议上首次公开展示,意在凸显中国和马来西亚之间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伙伴关系。安瓦尔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指出,这两款车型是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亲密友谊的有力象征,也是我们共同致力于深化汽车发展和技术创新领域战略合作的承诺体现。

“这一合作伙伴关系继续蓬勃发展,这反映出我们双方不仅决心在汽车行业取得进步,还致力于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和智能化交通等新兴领域取得进展,从而进一步巩固马来西亚作为东盟地区汽车价值链关键枢纽的地位。”安瓦尔总理表示。

作为马来西亚民族汽车品牌,宝腾曾一度陷入低谷,而在与吉利汽车达成深度合作的8年期间,它得以复苏,并迅速转变成为东盟最具创新性的代表性企业。宝腾也成为中马合作、一带一路的一张代表性名片。

此次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新车型发布,本身就是一种高规格背书。对于马来西亚,这代表国家转型方向得到外部先进能力支持;对于中国,这展示了以开放合作推动区域共同繁荣的坚定意志。在地缘政治相对更为复杂的当下,吉利与宝腾的合作模式成为了跨国协同能力共建的极佳样本。

吉利宝腾模式成为一带一路合作的时代标杆

今年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2周年,中国已与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其中,东盟作为“一带一路”最具活力的合作方,双方在产业互联与经贸往来方面已形成高度互补的共同体格局。中国连续16年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5年保持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

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在吉隆坡签署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将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全面纳入合作框架,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一体化进程进一步耦合,为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夯实制度基础。

汽车产业是双方贸易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的技术创新与东盟的产业升级需求高度契合。而吉利与宝腾的合作是双方产业协作的代表性成果,不仅推动马来西亚汽车工业迈向电动化、智能化,更通过研发体系共建、供应链协同、人才培养等方式,探索出一条区域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马来西亚曾被誉为东南亚最早推动本土汽车工业崛起的国家,但在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其汽车产业一度遇到转型瓶颈。2017年吉利战略入股马来西亚国民品牌宝腾,并全面主导经营管理。在此之前,宝腾已经连续9年亏损,平均每年亏损16亿令吉特。

不同于传统的替代式并购,吉利汽车打造了“产品、技术、人才、管理”全产业链输出的宝腾模式,全面提升了宝腾本土创新能力。在入股后,吉利汽车直接引入了整套模块化架构和电动化、智能化技术体系,让宝腾从“组装厂”变成了能开发新车型的现代化汽车公司。

在燃油车领域,吉利汽车支持宝腾开发新一代AMA(Advanced Modular Architecture)平台。基于该平台打造的全新车型将于今年底正式上市,用以接替已经销售逾十年的SAGA。这一车型不仅代表宝腾自主研发体系的升级,更是中马联合打造的“国民车”换代工程。

吉利汽车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供应链体系的全套经验。从中国延伸到东盟市场的零部件协同,让宝腾获得了成本控制优势。以往宝腾很多零部件要靠进口,成本高、交付慢。现在有了中马联合采购机制、统一质控标准,生产效率和良品率都有显著提升。

据悉,宝腾的供应商体系扩展至238家,自2018年以来已有28家全球供应商进入马来西亚。这带来10余项关键技术落地和超过15万个价值链就业岗位。研发资源同样加速整合。宝腾首个海外研发中心落地中国宁波,研发体系开始与吉利汽车深度接轨。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宝腾从2019年扭亏为盈,到2018至2024年连续六年稳居市场第二,再到2025年前三季度超过12万辆的销量成绩。

新能源新时代,宝腾走向电动化新未来

吉利与宝腾的入股合作,不仅是商业并购成功的故事,也是中国汽车企业能力外溢的典型样本。宝腾也从一家被动依赖的本地汽车公司,转变为能参与区域竞争的自主主体。而这样的故事还延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能源转型是双方共同面对的时代命题。东盟诸国汽车消费快速增长,新能源渗透率却长期偏低。中国电动车技术成熟、产业链完备,东盟具备本地制造追赶需求,这种互补性为汽车产业合作提供了天然基础。

吉利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代表性企业,其以汽车产业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为核心,积极践行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用户出行生活。2025年前三季度,吉利总销量295万辆,同比增长29%;新能源销量159万辆,同比增长68%,新能源渗透率54%,总销量及新能源销量均创历史新高。

吉利先进的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同样落地在宝腾上,并帮助宝腾完成从燃油车到新能源的未来转型。2024年,宝腾推出首款纯电动车型e.MAS 7,标志着马来西亚电动出行时代的开启。该车型凭借迅速成为市场爆款,连续三个月蝉联马来西亚电动车销量冠军,单车型市场占有率高达26%。

2025年9月,宝腾在霹雳州丹戎马林建成了马来西亚首座纯电动汽车工厂,并已正式投产电动车型e.MAS 7。该车型第二款电动车型e.MAS 5也即将投产。这座电动工厂初期年产能2万辆,未来扩展至4.5万辆。

工厂的落成被视为马来西亚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里程碑,安瓦尔总理亲自出席揭幕仪式,并指出:“这是马来西亚新能源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国家汽车工业迈入全新阶段。”

此次东盟峰会上首发的两款新车,更像是国家之间合作的可视化成果。全新宝腾Saga代表传统燃油车焕新能力,e.MAS 5则展示电动化时代的未来布局。二者共同指向宝腾正在重塑东盟汽车工业的产业地位,也在向外界展示吉利宝腾先进的合作模式。

马来西亚当地媒体报道称,“今天公开展示宝腾即将推出的两款车型,反映了宝腾与吉利控股集团合作在推动宝腾转型成为一家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汽车公司方面的成功。”

不止于宝腾,吉利汽车以科技创新赋能东盟汽车工业

吉利与宝腾的合作,不仅重塑了一家马来西亚传统车企的竞争力,更以科技创新和体系能力推动了当地汽车产业的整体升级。2024年,吉利控股集团凭借优势资源,基于宝腾项目的成功经验,推进马来西亚丹戎马林汽车高科技谷(Automobile High-Tech Valley)项目,让中马两国产业合作进入到全新时代。

这一重要项目也被马来西亚政府列入“第十三个马来西亚计划” 重点工程,承载着国家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使命。按照规划,到2035年这里将形成50万辆整车产能(50%出口)、100万套零部件供应体系(50%服务全球),成为研发+制造+出口三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枢纽。

AHTV还将突破了传统工业园区的局限,构建“产、学、研、城” 融合发展的生态体系。这种模式带来的不仅是产业升级,更是区域经济的全面激活。据悉,该项目或将直接创造超5万个就业岗位,带动上下游产业新增就业10万个,与宝腾已形成的15万个就业岗位形成叠加效应。

AHTV不仅是马来西亚汽车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工程,也承载着区域一体化的新使命。依托吉利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电驱、芯片及软件等领域的创新能力,AHTV项目同样成为中国与东盟产业链协同的关键节点。随着项目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和东盟供应商、科研机构、零部件企业将参与进来,共同构建跨国协同体系。

放眼整个东盟市场,新能源汽车正成为各国推动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增长的共同目标。中国企业凭借完整的技术体系、成熟的供应链能力和可持续的创新模式,正在成为东盟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合作力量。吉利通过AHTV项目与本地产业深度融合,不仅促进了马来西亚的产业转型,也推动区域产业协同与互联互通,为构建“区域共建、区域共享、区域共赢”的发展格局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深入推进,中国与东盟正从传统贸易伙伴关系,迈向以产业链共建为核心的协同发展阶段。吉利汽车的全球化布局和科技创新能力,正成为这一进程中的鲜明注脚。

从宝腾汽车的焕新到AHTV项目的落地,中国汽车工业正在以开放合作的姿态融入区域发展大势,助力东盟国家实现工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增长。这不仅是企业层面的共赢,更是“一带一路”倡议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区域一体化与共同繁荣的生动实践。

吉利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当前全球化进入重构阶段,区域一体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吉利正在推进全球化和本土化协同发展。吉利的目标就是既要坚持全球化,整合全球资源,构建全球网络、服务全球市场、对接全球资本;又要做好本土化,抓住本土化市场机遇,做好技术产品、服务运营,并提升用户体验。

这一战略取向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联通基础设施”向“共建产业链、共塑价值链”转型的总体方向高度契合。2025年8月,在吉利汽车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强调,吉利汽车秉持“全球协同”和“区域深耕”的策略推进国际化发展,海外发展将列入集团优先级大战略。

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吉利抓住机遇,开放合作,深化布局,目前业务遍布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技术出海已成新的增长点。吉利为马来西亚宝腾战略输出了多款产品及发动机技术,技术授权法国雷诺集团等,携手开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东盟峰会上出现吉利的身影,体现的是官方层面对吉利全球化模式的认可。汽车不仅是民生产品,也是技术集成度极高的战略性产业。在当前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性高、供应链重构频繁的条件下,吉利模式具有重要的稳定性与示范价值。

通过在合作国建立本地化产能与配套供应体系,吉利全球化模式不仅降低了跨国贸易摩擦带来的直接风险,也通过多点布局增强了区域供应链的韧性与弹性。对合作国而言,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产业自主性提升与绿色转型;对中国而言,则是以开放合作方式稳固区域产业伙伴,从而共同应对外部冲击。

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冲突加剧、产业链供应链受阻,全球发展处于关键十字路口。吉利通过技术与体系的输出,既为合作国带来可持续的产业能力,又为中国在区域产业一体化进程中赢得了制度性与战略性的话语与影响力。

这种跨越国界的协同,不仅推动了本地经济发展,也展示了中国企业在新一轮全球化中以合作取代竞争、以共建实现共赢的开放姿态。吉利正在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中国制造不仅能“走出去”,还能“融进去”,以科技与合作推动更广泛的区域共繁荣。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